「五明」中第一明:為什麼要學「聲明」?
- Luke Gibson(齊哲睦)

- 9月23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已更新:9月25日

「五明」(pañca-vidyā)是大乘佛教典籍裡經常提及的「五種學問」,分別為:聲明(詳見下文)、因明(邏輯)、醫方明(醫學)、工巧明(工藝)以及內明(佛教的教理)。關於五明的重要性,無著(Asaṅga)在《大乘莊嚴經論》(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)中即有明確闡述:
vidyāsthāne pañcavidhe yogam akṛtvā sarvajñatvaṃ naiti kathaṃcit paramāryaḥ |
直譯:「如果不在五明上做出努力,〔再〕偉大的聖者,也絕對無法達到一切智的境界(佛果)。」
索達吉堪布譯:「若未勤五明 ,大聖不成佛。」
「五明」的概念體現了大乘佛教的重要精神:菩薩不僅應通達佛教教理(內明),亦當廣泛涉獵世間諸學(聲明、因明等外明),從而打破社群隔閡,與不同背景的眾生進行建設性的交流、廣結善緣。
前四明作為世間共學,其中首列的「聲明」(śabda-vidyā)究竟所指為何?《佛光大辭典》將之解釋為「文字、音韻及語法之學」。然而,在印度傳統中,對於聲明的理解則更為具體,如安慧(Sthiramati)於《大乘莊嚴經論釋疏》(Sūtrālaṅkāravṛttibhāṣya)中說:
「善於『毘伽羅那論』,稱為『聲明』。」⓵
此處的「毘伽羅那論」(藏 byā ka ra ṇa’i gtsug lag)對應的梵語為 vyākaraṇa-śāstra,意指「語法(vyākaraṇa)的學問(śāstra)」。需要注意的是,vyākaraṇa 原為「六吠陀支」(vedāṅga)之一⓶,並非泛指任何語言的文法,而是專指對梵語語法的學習⓷。所以,《佛光大辭典》所說的「文字、音韻」,未包括在「聲明」的嚴格定義之中,但仍然可理解為與其相鄰、並與語言學習密切相關的領域。
我們或許聽過,佛陀和早期佛教部派(教派)選擇以印度北部的諸地方言(Prākrit,亦稱「俗語」)作為教理的載體,採取一種「多元語言政策」,並刻意與象徵婆羅門權威的梵語保持距離⓸。然在孔雀王朝滅亡之後,經過數百年的改革、演變,婆羅門教重新崛起,梵語亦隨之再度興盛,並逐漸取得文化領導地位,成為了超越原本狹隘的婆羅門教範疇、廣泛運用於政治、文學、科學及各種宗教傳統的知識與文化媒介。
在梵語已取得主導地位的新語言與文化脈絡中,佛教也開始逐步採用梵語作為重要的經典語言。正如比利時著名佛教學者艾蒂安·拉莫特(Étienne Lamotte)所言:
「梵語曾一度是少數菁英(婆羅門)專用的語言,但那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。因此,佛陀當初選擇使用各地方言的理由已不再成立,佛教僧眾對於將佛語轉為梵語,也不再有所顧忌。[…] 釋迦牟尼的所有追隨者——無論是弘法者、詩人、文學家或哲學家——為了頌揚世尊及其思想,皆採用了梵語。隨著梵語取得絕對優勢,加上世親、無著及其對手的才華,佛教內部使用梵語的現象在笈多王朝(約西元 320–550 年)時期更加顯著。」⓹
印度大乘佛教將梵語語法的學習(也就是「聲明」)列為菩薩應學的第一種世間學問,反映了佛教從以俗語為主的時代,逐漸轉向以象征高文化的梵語為重要經典語言的歷程。
艾蒂安·拉莫特推測,佛教僧侶選擇採用梵語,其中可能因其相較於俗語更具精確性,因此成為傳播佛陀教法的理想媒介。但是,佛教經典中如何解釋學習聲明(梵語語法,又名「聲論」)的宗旨?關於這個問題,《菩薩善戒經》中說:
「菩薩何故求於「聲論」?(1)為令言辭淨莊嚴故,不淨之言不能宣說明了義故;(2)為欲解知一切義故;(3)壞不正語憍慢心、破邪見故,為知方便、調眾生故——是故菩薩求於聲論。」⓺
總結以上,可以歸納出菩薩應學習梵語的三個理由:
(1)表達正確而優雅:文法錯亂(梵 a-śuddha,古譯「不淨」)的言語,無法充分表達最究竟的真理。因此應該學習梵語使言語準確、優美。
(2)正確理解經文:掌握梵語能確保對經典中各種含義的精確理解。
(3)隨順化導他人:面對輕視俗語(方言)的論敵時,應該用梵語進行辯論,隨順對方的語言偏好,進而改變對方的觀點。
第二種理由最接近現代佛教徒學習梵語的動機。然而,從歷史角度來看,上述第三個理由——也就是藉助梵語作為引導外道的善巧方便——很可能是佛教團體最初採用梵語的主要原因。在當時,婆羅門思想家常批評沙門思潮的教派(如佛教或耆那教)使用俗語而非正確的梵語,認為其經典語言違背嚴謹的文法規則,因此其中所載之教理不足以視為真實⓻。佛教採用梵語,部分上是對這種批評的回應,同時也滿足了笈多時期以來,梵語黃金時代的知識與學術標準,使佛教思想和文學在語言上能與其他宗教傳統並駕齊驅⓼。
回過頭來看,我們會發現,佛教在不同時代之所以選擇不同的語言,其實核心目的始終如一:使佛法得以更有效地流布於眾生之間。從早期使用俗語,到後來逐漸轉向梵語,都是一種隨機應時的善巧方便。
中晚期佛教的文學與哲學精華,以精確而優美的語言傳承下來,更成為吸引我們現代人學習的理由。到了資訊通達的現代社會,我們擁有了歷史上未曾具備的各種因緣——方便的教材、數位資源以及學習社群——使得學習梵語變得更加可行。我們不再像呂澂所描述的那樣,古人學聲明「無所依據而不得不安於迷離恍惚」⓽,而是可以踏實而系統地掌握這門語言,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佛教及其所處的文化脈絡。
· · ─ ·✶· ─ · ·
⓵ 藏譯《大乘莊嚴經論釋疏》(梵本已佚):byā ka ra ṇa’i gtsug lag la mkhas pa ni sgra śes pa źes bya’o。
⓶ 六吠陀支(vedāṅga)是婆羅門教中,為了正確理解和傳授《吠陀》這部梵語聖典而發展出來的六門輔助學科。分別是: (1) 式叉(śikṣā):語音學。 (2) 毘伽羅那(vyākaraṇa):語法學。 (3) 尼祿多(nirukta):詞源學。 (4) 闡陀(chandas):韻律學。(5) 劫波(kalpa):祭祀儀軌。 (6) 樹提(jyotiṣa):天文學。
⓷ 在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中,義淨亦明確記載:佛教所謂的「聲明」,相當於印度俗書(非佛教外典)中的語法學(vyākaraṇa,義淨音譯為「毘何羯喇拏」):「夫『聲明』者,梵云『攝拖苾馱』(śabda-vidyā)。『攝拖』(śabda)是『聲』,『苾馱』(vidyā)是『明』,即五明論之一明也。五天俗書,總名『毘何羯喇拏』(vyākaraṇa)。」
佛典中多以「聲明」指稱語法學,但「vyākaraṇa」一詞偶爾也直接出現,例如《大般涅槃經》中提到: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 […] 亦於無量阿僧祇劫,習『毘伽羅那論』(vyākaraṇa)故,得辭無礙。」(CBETA 2025.R2, T12, no. 374, p. 463b29-c5)
⓸ 可參見艾蒂安 · 拉莫特(Étienne Lamotte)《印度佛教史(I):從起源到塞迦時代》:「部派佛教的主要成就,在於將佛陀的教義通俗化。他們的思想靈活,抱持著開放的態度,不帶任何語言偏見,毫不猶豫地將釋迦牟尼的教法傳譯為各種方言,以確保其得到最廣泛的傳播。」
⓹《印度佛教史(I):從起源到塞迦時代》,593,584頁。
⓺ CBETA 2024.R3, T30, no. 1582, p. 978b11-15。
⓻ 關於婆羅門教對佛教經典語言最初採用梵語的看法,可參考弭曼差派(Mīmāṃsā)大師鳩摩利婆多(Kumārila Bhaṭṭa)的論述:
asādhuśabdabhūyiṣṭhāḥ śākyajaināgamādayaḥ | asannibandhanatvāc ca śāstratvaṃ na pratīyate || māgadhadākṣiṇātyatadapabhraṃśaprāyāsādhuśabdanibandhanā hi te | […] tataś cāsatyaśabdeṣu kutas teṣv arthasatyatā | dṛṣṭāpabhraṣṭarūpeṣu kathaṃ vā syād anāditā ||
「佛教與耆那教的經典多以不正確之語撰寫,其典籍文辭流於不純,故不足以稱為真正的聖論。彼等典籍多採不純之語,主要包含摩揭陀語、南方語,或由此二者變異而成之方言。[…] 因此,當〔經文的〕語言(śabda)有錯誤,又怎能傳達真實的含義(artha)?若其中出現了變異的語言形式,〔其真理〕又怎可能是永恆不變的?」《續釋補》(Tantravārttika,釋《彌曼差經釋論》[Mīmāṃsābhāṣya] 1.3.12)
⓼ 關於聲明之學作為佛教回應婆羅門批評其語言(俗語)的可能,《瑜伽師地論》亦提供如下線索:
śabdavidyāṃ bodhisattvaḥ paryeṣate, saṃskṛtalapitādhimuktānām ātmani saṃpratyayotpādanārthaṃ suniruktapadavyañjananirūpaṇatayā | ekasya cārthasya nānāprakāraniruktyanuvyavahārānupraveśārtham |
今譯:「菩薩研習聲明,乃為善用文法正確之詞語與表達,令好尚梵語(saṃskṛta-lapita)之人,因而對菩薩本人生起堅固之信心。此外,〔菩薩研習聲明〕是為了能夠以多種詮釋語言的方式,針對同一義理展開有條理的論述。」
玄奘譯:「若諸菩薩求聲明時,為令信樂典語眾生,於菩薩身深生敬信。為欲悟入,詁訓言音文句差別,於一義中種種品類殊音隨說。」
⓽ 呂澂〈聲明略〉序:「然而聲明一道自昔未嘗全傳,悉曇而外,著述家偶有解說,語焉不詳,且多謬失;蓋久矣,學者之無所依據而不得不安於迷離恍惚也!今時談佛學者甚盛,唐譯諸籍尤見推崇,聲明之明宜知是時。」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