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菩薩」等於「覺悟的眾生」嗎?梵語詞源的啟示

已更新:8月21日

ree

「菩薩」雖為漢語佛教的核心詞彙,但它背後的梵語起源和正確意涵往往未被充分理解。

「菩薩」一般意譯為「覺有情」。「覺」是指覺悟,而「有情」是指眾生,所以「菩薩」就是指「覺悟的眾生(有情)」(英文 Awakened Being),也代表一種能夠「自覺覺他」的修行境界。然而,這樣的理解是否真的契合梵語原詞的含義呢?

「菩薩」的梵語為 bodhi-sattva,全音譯為「菩提(bodhi)薩埵(sattva)」,簡稱為「菩薩」。這個梵語複合詞由 bodhi 和 sattva 兩個詞所組成:

  1. ‎bodhi 為抽象名詞,表示「覺悟」(awakening)的境界,音譯為「菩提」。該詞同 buddha(佛陀、覺者),由動詞字根 √budh(覺知、知道)所衍生。

  2. 與 bodhi 相比, sattva 一詞的涵義更加豐富。作為陽性名詞時,sattva 是指「有情、眾生」;但是,作為中性名詞時,其含義則包括「本質」、「心智」、「勇氣」⓵、「善德」等等意思⓶。

‎由於 bodhi 是抽象名詞而非形容詞(英文為 awakening,而非 awakened),bodhi-sattva 不應解釋為「覺悟的眾生」(awakened being)。除了這一文法問題外,「菩薩」理應指的是還在追求菩提的眾生,而非已經達到菩提的覺者(buddha)。

那麼,精通梵語的印度論師們如何理解 bodhi-sattva 這一詞的含義?以八世紀印度論師師子賢(Haribhadra)於《現觀莊嚴論釋》(Abhisamayālaṃkārālokā)中的分析為例,提出了如下的解釋:

bodhau […] sattvam abhiprāyo yeṣāṃ te bodhisattvāḥ |

直譯:「其(yeṣām)心智(sattvam)、意志(abhiprāyaḥ)趨向菩提(bodhau)者,彼(te)即為菩薩(bodhisattvāḥ)。」

意譯:「發心、立志求覺悟的人,名為『菩薩』。」

‎除了這位古大德的解釋,幾乎所有其他論師也將 sattva 一詞理解為「心智」而非「眾生」,將 abhiprāya(意志、志願、決心)當做 sattva 的近義詞,並將這個複合詞理解為有財釋(bahuvrīhi)⓷⓸。

總的來說,「菩薩」一詞的真正含義並非「覺悟的眾生」,而是特指那些心智、意志傾注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。透過對梵語的分析可以發現,菩薩的核心精神在於「發心」、「立志」,強調的是「求覺」的動態歷程,而非「已證」的靜態結果。如此理解下,bodhi-sattva 與另一概念 bodhi-citta(菩提心)在本質上可謂一脈相承,都指向大乘佛教修行中最根本的要素——以覺悟為目標的堅定誓願。

您認為,這樣的語源理解是否讓我們對菩薩精神有更深的體會?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,若喜歡這類佛學詞源探討,請按讚並追蹤本FB網頁。謝謝您!


· · ─ ·✶· ─ · ·


⓵ 藏文中將 bodhisattva 譯為 byan-chub sems-dpa'(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་དཔའ་)。在此複合詞中, byan-chub 對應梵語 bodhi「覺悟」;sems 意為「心」或「心智」;dpa' 則表示「英雄、勇者」。此譯法融合了 sattva 的「心智」和「勇氣、勇猛」兩種涵義,意味「發心志求覺悟之勇士」。關於將 sattva(薩埵)解釋為「勇氣」或「心」,亦可參考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「云何名『摩訶薩埵』?答曰:『摩訶』名『大』;『薩埵』名『眾生』,或名『勇心』。」

‎⓶ 關於 sattva 一詞有「眾生」以外其他含義,可參考數論派(Sāṃkhya)哲學中,將心理與物質一切現象分析為「三特質」(tri-guṇa,又譯「三德」),即 sattva「純質」、rajas「激質」和 tamas「暗質」。

⓷ 梵語的複合詞根據其組合的方式,分析為四大類,即「依主釋」(tatpuruṣa)、「相違釋」(dvandva)、「有財釋」(bahuvrīhi)和「鄰近釋」(avyayībhāva)。印度論師將 bodhisattva 理解為「異格有財釋」(vyadhikaraṇa-bahuvrīhi),即有財釋的一種。複合詞的正確分析,乃精確理解梵語(包括佛教名相)的關鍵所在。‎

⓸ 關於 bodhisattva 在其他論書中的解釋,還包含:

  • 智藏慧(Prajñākaramati,約十世紀)在《入菩提行論細疏》(Bodhicaryāvatārapañjikā)中說:bodhir buddhatvam …, tatra (bodhau) sattvam abhiprāyo 'syeti bodhisattvaḥ |「菩提即佛果 …,發心、立志求之(菩提、佛果),名為『菩薩』。」

  • 寶藏寂(Ratnākaraśānti,約十一世紀)在《喜金剛續難語釋珍珠鬘》(Muktāvalī)中說:[…] niravadhiviśvārthasādhanī bodhir mahābodhiḥ | tasyāṃ sattvam abhiprāyo ’syeti mahābodhisattvaḥ |「… 能成就無邊、一切眾生利益之菩提,名『大菩提』。發心、立志求之(大菩提),名為『大菩提薩埵』(大菩薩)。」


圖片:觀世音菩薩浮雕,印尼中爪哇,普拉翁寺(Plaosan),9世紀

bottom of page